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精华,它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抒发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带拼音是一种将汉字和拼音相结合的文学形式,它既保留了古诗的原貌,又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古诗。
《春晓》 chūn xiǎo 春眠不觉晓, yǔ zhōng chuāng fāng miào。 处处闻啼鸟。 dì dì jīng yīn qióng qióng。 夜来风雨声, yè lái fēng yǔ shēng。 花落知多少。 huā luò zhī duō shǎo。
这首诗是李白所作,其中“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四句都是中国文学名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通过将这首诗用拼音表示出来,我们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它的意思,也能体会到作者对春天到来时所表现出来的喜悦之情。
所见古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所见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所见古诗
原文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参考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作者简介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袁枚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野外林阴 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此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所以,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名家点评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员毋永利《古诗观止》:这首诗创意新颖,描写生动。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浦漫汀《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这首诗描写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大声歌唱表现的是童心的自由自在,随后的闭口不言也是由于童心所致。寥寥数语,不仅描绘了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的象,而且使整首诗充满情趣,很有韵味。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袁枚7岁,受业于史玉瓒先生, 开始了私塾教育。由于天资聪颖,刻苦好学,12岁时被时任浙江督学王兰生(王交河)录取进入县学,与史玉瓒先生同进秀才。15岁时受到时任浙江督学李清植(李安溪)赏识,18岁时得浙江总督程元章赏识,被送入杭州凤凰山敷文书院,学业日有长进,19岁时,时任浙江督学帅念祖(帅兰皋)发现他才学过人,在廪生指标已满的情况下,破例将他补为廪生。
雍正十三年(1735年),20岁的袁枚参加科试,成绩名列前茅,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
坎坷仕宦
20岁以前,袁枚一直在杭州读书求学。乾隆元年(1736年),21岁的他决定去省视远在广西做幕僚的叔父袁鸿,于是便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远行。从杭州到广西长途跋涉,沿路可以饱览名胜古迹,领略神奇的自然风光。大自然的`灵秀时时触发着生性酷爱作诗的袁枚,此次广西之行,他写下了很多优秀的纪游诗和怀古诗,成为《小仓山房诗集》的起点。达桂林后,他受叔父引见拜谒巡抚金鉷,当场以一篇《铜鼓赋》获得赏识。金赞叹他的才华,专门写奏疏举荐他参加将于乾隆元年九月举行的博学鸿词考试。金巡抚的举荐,使袁枚声名远播,成为他仕途之路的一块垫脚石。
乾隆三年(1738年)秋,袁枚中举,并于次年考取进士,授庶吉士,入庶常馆深造。
乾隆四年(1739年),24岁的袁枚参加朝廷科考,二甲第五名中进士,朝考得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相助,选中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年),袁枚27岁因散馆考试不合格被外调做官,曾任沭阳(1743年-1745年)、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八年(1743年),袁枚28岁。这年,袁枚改溧水知县。赴任途中,袁枚感慨万千,忧伤无奈地作了《途中寄金二质夫》一文。
乾隆九年(1744年),袁枚29岁。这年秋季袁枚被聘到江宁任帘官(同考官),协助主考官批阅江南乡试考卷,做江南地区举人考试工作。
归隐随园
乾隆十四年(1749年),父亲去世,袁枚辞官养母,34岁的他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氏废园,随园乃康熙织造隋公之园,废弃已久,破败零落,袁枚出资购置,易“隋”为“随”,起名“随园”。袁枚辞官后对随园“一造三改”,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将它建成一个集山水人文景观于一体、清幽迷人、著名一时的私家园林,吸引四方诗人来此聚集。并以养病为由入住此前所购的小仓山随园,筑室定居,自此始了悠闲的归隐生活,世称随园先生。归隐后,袁枚成为自由身,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再无任何顾忌和羁绊。他如鱼得水,创作了大量表现自我性情的诗篇,并广纳弟子,出资刊刻诗集,成为乾嘉诗坛赫赫有名的诗坛将领,引领一代诗风。
得随园后,袁枚十分喜爱,先后写下《随园记》《随园后记》《随园三记》以及《随园杂兴》等十一首散文和诗歌,表现他生活在随园中闲适轻松的惬意,揭示了归隐后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从34岁至82岁去世近五十年的时间里,除了初隐三年后因经济原因短暂出仕,大部分时间市隐于随园,读书、创作、会友、授业、漫游,在平静清幽的环境中,追求恬淡、适我的生活情趣。一时间,随园成了文人雅士赏花观灯、饮酒赋诗的绝佳场所,名气大振。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朝廷诏求遗书,袁枚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皆献于清廷,并作有《散书记》以纪。藏书印有“道素之门”、“百石山房”、“华里神仙”、“钱塘苏小是乡亲”、“此间乐”、“子才一阅”、“随园珍藏图书”、“小仓山房藏书之印”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69岁的袁枚应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的从弟袁树邀请赴岭南,后经阳朔、桂林、兴安、全州等地北返 。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岁的袁枚,受沭阳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到沭阳作客,沭阳各界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他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所见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