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投诉联系我们 手机版 热门标签 诗词之家
您的位置:诗词之家 > 苏轼《观潮》原文 苏轼《观潮》赏析

苏轼《观潮》原文 苏轼《观潮》赏析

2023-04-05 06:12 观潮

苏轼《观潮》原文 苏轼《观潮》赏析

苏轼《观潮》原文

苏轼的《观潮》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海景,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崇敬之情。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以“昔人已乘黄鹤去”开头,表明作者对古代传奇人物的怀念之情。随后他又用“此地空余黄鹤楼”来形容这里已不再有古代传奇人物出入的地方,而只剩下一座孤独的塔。随后他又用“白云千载空悠悠”来形容时间流逝的永远性,表明时间是不可逆转的。

 
万里飞来孔雀舞,翩跹引引凤皇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泪眼问花花不语。 
料得年年斗牛会,相逢故人忽然间。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何时到? 

最后他用“万里飞来孔雀舞”来形容大海上飞舞的孔雀;用“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来表明生命中永远性的存在; 用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何时到? ” 来表明作者对未来带来希望之情。总之, 这是一部充分表达作者对大海之神奇、神圣、永存之情的诗歌, 向我们传递出勇往直前、勇敢前行的信念!

苏轼《观潮》赏析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苏轼《观潮》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苏 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是东坡居士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写下了此诗。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舍看不简单,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而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重复出现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读的热点。

一种观点是“不过如此”。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如果追求受挫,则此心决无安定之时。等到有朝一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欣赏了这两个地方的景致后,这才觉得它们虽然美丽,却似乎并无特别之处。感叹:“不过如此!”另外一种观点是“正是如此”。认为:首句为想像、听说中之景。末句为目睹后之景。作者的追求得到了满足,没有失落,没有遣憾。禅意是,很多人终身在追寻某种东西,未追求到手时是痛苦,追求到手后是厌倦、无聊,觉得“不过如此”,这样一来,人生便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作空虚而沉闷的摆动。而具备了平常心,体验了生活禅,你在实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目标时,在看到了“庐山烟雨浙江潮”之后,发出会心的微笑:“正是如此!”(本人更偏重乐于运用此种寓意)我反复读了这首诗,我的理解是“原来如此”。庐山烟雨,钱江大潮,漂亮壮观,令人神往。如果没有亲临其境,绝对领略不到庐山烟雨的神秘莫测和钱江大朝的撼人心弦。欲知庐山真面目,必需亲临此山中。只有勇于探索,身体力行,苦学钻研,才能明白事理的真相,才能领略人世间的真缔。通过亲自实践、观察、探索,由表及里,思想得到升华以后,再看“庐山烟雨浙江潮”,啊!“原来如此”!

很多学佛的师兄和一些对唐诗或国学有兴趣的人都已经将大诗人苏轼——苏东坡居士这首《观潮》作了很多注解。末学对中国文化诗词没有研究也于佛法所知甚少,本不应胡乱说三道四,但是却对这首宋诗打从第一眼起就说怎样也难以忘记。

全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一样的,于此也是其神髓及禅意所在。

“未到千般恨不消”正是我们的“有所求”心。既然有了这些不断的期望、盼望,如果不达到目的的话这颗妄心就不断地追求,正是佛说八苦里面的“求不得苦”。我们因为这颗心妄动,被境缘所牵,心里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上上下下,如猿猴满山跑没有一刻宁静。

对于“及至到来无一事”,有人认为这正是当那些苦苦的追求达到了之后才发现不外乎如此,没有什么特别,真的是见面不如闻名来的有吸引力。也有人认为这和辛弃疾的“少年不知愁滋味”那首词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如今识尽愁滋味”的"时候。可是末学的感受却和这两种意境有出入。首先于“不外乎如此”的说法就是本身的期望比现实高,而苏东坡居士在写此诗时已经是晚年了,其对佛法及禅悟已有相当高的造诣。随年少时自视甚高,东坡居士到了暮年已经看破很多对立攀缘之事,应不会还用如此高傲气势写出此诗。另外的“如今识尽愁滋味”的说法却是反过来又一种沧桑落魄、屈屈不得志的感觉。虽说苏东坡被贬边疆,但于此抱怨即不似学佛已久且有一定领悟的大居士。此句所指正是“歇”了之时。一切追求都因为我们这颗妄心处处攀缘没有停歇。就算我们学佛人也是一样,到处学法参访,找明师求悟道,处处落在相中,以为有一实实在在的佛法可求,执着在法上。却不知道一切本自具足。参禅者抱着一句无味话头,咬着含着,就是吞不下吐不出,一下碰个正着得见本来面目,才知一切参话头,参公案、看话头功夫只是借妄修真,把自己逼得喘不过气来,在无门前入门。得见本来面目、得知本地风光也就是找到让此心歇却之处。本来无事,我们却自添烦恼。

最后的“庐山烟雨浙江潮”巧妙地将禅悟境界描绘得淋漓尽致。在上一句的铺垫下,当能歇去,当原来本无事,再重新看一下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原来我们加诸于境上的一切贪求和艳羡目光已经再无意义,其空性与不实已被看透。就好像从前的追星族长大了,发现以前的不实际,再看以前崇拜的明星,已经可以脱离往日的痴迷来重新看待。庐山的烟雨就是庐山的烟雨,在这时已经不被世间的吹嘘左右我们的观察。就如彻悟了的大德高僧,已经过了见山不是山的阶段,到最后见山仍是山。也是区别于用“识”观察而自己妄自添加感慨的迷时,达到以“智”直视万物实性,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不妄加标签,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不再以“我”为颠倒分别想,而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即汉来汉现,胡来胡显而本身纤毫不染。同是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却意境完全不同。

迷和悟在事上可能没有区别,但是在理上早已是两回事。看到很多人对悟境有所追求,以为神通以为在生理上的变化就是悟境,那么就且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观潮》赏析

阅读全文
以上是诗词之家为你收集整理的苏轼《观潮》原文 苏轼《观潮》赏析全部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 2024 诗词之家 shicizhijia.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