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投诉联系我们 手机版 热门标签 诗词之家
您的位置:诗词之家 > 唐朝宰相张九龄简介 唐朝宰相张九龄

唐朝宰相张九龄简介 唐朝宰相张九龄

2023-04-06 21:12 张九龄

唐朝宰相张九龄简介 唐朝宰相张九龄

唐朝宰相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711年-785年),字子维,号清芬,唐朝宰相。出身于河南汝州府陈留县的一个小官家庭。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父异母兄弟,也是唐太宗的重要谋臣。

张九龄在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就任命为大将军、中书令、司徒、太常博士等重要职务。他在位期间,曾参与制定《新法通则》、《新五代史》等重要文献,并对当时的军事、外交、教育、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九龄在位期间还发表了一些重要的思想作品,如《读书心得》、《读史心得》、《读诗心得》等。这些作品不仅对当时的思想文化有所影响,而且对后人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张九龄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所作的诗歌大都具有浓郁的历史意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长相思”三首诗歌之一“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心似长江水,天上孤月落人间.  

张九龄在位时间长达20年之久,在这20年中他不仅努力工作,而且勤奋学习,成就斐然。因此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力。

唐朝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朝宰相张九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朝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唐朝大臣,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

据说张九龄年纪很小就很有名,他7岁就能写文章,弱冠中了进士。在他的仕途中,宰相张说是他的命中贵人。而张说,也是开元盛世期间的一个名相。他看好张九龄不仅是因为两个人都姓张,还因为张九龄文章写得好,他常常对张九龄在政治、文学方面指导激励,对张九龄的影响很大。

开元四年,张九龄和当时的宰相姚崇发生矛盾,回家闲赋去了。在此期间,他修建了大庾岭,为他家乡的人民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开元六年,他因修建大庾岭有功,重新入朝为官。几年后,张说被李林甫、宇文融等人弹劾后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十七年,张说重新被启用,张九龄被他多次推荐任用。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被拜为宰相(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始了他的宰相历程。在任期间,多与奸臣安禄山、李林甫等恶势力斗争不止。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被周子谅牵连,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张九龄在家乡病逝,葬于老家。唐玄宗赐谥号文献,封荆州大都督。

张九龄罢相

张九龄,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任名相。在他之后,大唐王朝便如江河日下,最终引发了几乎导致唐王朝灭亡的“安史之乱”。在张九龄当政期间,唐王朝虽然繁华到了极点,但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经暗流汹涌。张九龄重视农桑,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保持了开元盛世的最后几年的稳定。

唐玄宗宠爱武惠妃,武惠妃想让她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日后可以继承大统。所以她私下里欲谋废掉当时的太子李瑛。但是她也知道,废太子是大事,如果没有朝中大臣的支持,这事根本干不成。所以武惠妃就派了个宫中的官奴去游说张九龄。结果游说不成,反而被张九龄骂了一通。张九龄马上将此事告知了皇帝,从而挫败了武惠妃谋立太子的阴谋,稳定了宫廷形势。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武惠妃。

张九龄识人明察秋毫,刚见到安禄山就断言此人日后必反,便向唐玄宗申请斩杀安禄山。但唐玄宗却没有同意他的这个意见,二十年后,果然引爆了“安史之乱”,几乎导致大唐王朝的灭亡。

当唐玄宗欲立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为相,立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时,张九龄极力阻止。这下也引起了皇上对他的不满。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在奏章上引用了武后时的谶词:首尾三鳞六十年,两角犊子自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其中“两角犊子”被解读成牛,言下之意必有姓牛的人来祸乱大唐。唐玄宗认为他荒谬,当场将他杖于朝堂之上,几乎把周子谅打死。十七日流放广西,在流放的路上死去。

这时,李林甫想起了当初他立相时张九龄也竭力阻止,就对皇帝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张九龄也要之罪。唐玄宗想起了张九龄处处与他作对的往事,新仇旧恨一并发作。于是张九龄也受了牵连被罢相,贬为荆州长史。

而在张九龄被罢相后没几天,太子瑛和瑶、琚两位王子也被贬为庶人。

张九龄的风度

在贯穿整个唐朝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张九龄这个人,他的风度被世人津津乐道。其个人风度,不仅表现在他的外表上,更具备了常人无可企及的内涵。而“九龄风度”也成为了当时世人官僚争相模仿的对象,更被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赞誉有加,乃至于张九龄被罢相后,唐玄宗在认命之后的宰相时,都要问上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唐玄宗是个很有识人眼光的皇帝,在开元年间,他任命的宰相,大多成了名相,而张九龄也是其中之一。那么,张九龄的风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仪容仪表。张九龄是个很注重仪容仪表的人,无论是在家还是上朝,还是外出办公,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风度翩翩的姿态。不管什么时候,都表现出一种神采奕奕的样子,而且衣着整洁,温文儒雅。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外貌、举止或许可以被模仿,但气质是绝对模仿不来的。

二、正直的为人和卓越的远见。在张九龄一代,他的政治远见有种媲美诸葛亮的能力。当他初见安禄山的时候,张九龄就认定这个人将来一定是祸害唐朝的"人。而果真,安禄山叛乱了,被平定后,张九龄执意要杀了他,但当时皇帝并没有同意。几十年后,安禄山再次叛乱,把已经七十多岁的唐玄宗逼往四川。这时,唐玄宗才想起了张九龄的劝告,后悔不已,题了一副对联纪念他:蜀道铃声,此己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张九龄族谱

据史书记载,张九龄的祖上是西汉鼎鼎大名的谋士、留侯张良和西晋武郡公张华,而张九龄本人,也名载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相。

先来说一说张九龄的三十世祖上张良。张氏一门原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张良的父亲张平,爷爷张开地,都是韩国的宰相。随着秦国的壮大和六国的衰落,韩国也不能幸免被秦国灭亡。张良背负国仇家恨,雇了个大力士,等秦王巡游的马车经过,想用一把大锤子把秦王砸死。结果秦王没砸死,他自己反而成了通缉犯。张良在逃亡的过程中,意外学得了《太公兵法》,并投效在刘邦帐下效力,为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还帮助吕后扶持汉惠帝刘盈登上皇位。在功成名就之后,云游四海去了。

再说说他的第十六世祖张华。张华自小便多才多艺,在曹魏时期当官。后来西晋王朝建立,决定南下讨伐东吴,一统中原。张华在此次战争中是出任度支尚书。在统一后,他在幽州出任了一段时间,晋惠帝时期重新入朝参政,被皇后贾南风委以重任。然后西晋王朝在贾南风的穷奢极欲下,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张华被杀。

到了张九龄这一代,张氏已经迁居到曲江。张九龄和他祖上一样,少有才名。据说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才华横溢。唐玄宗时期任宰相。重视农桑。兴修水利。延续了“开元盛世”的辉煌。然而被李林甫等人诬陷,在权力斗争中落败被罢相。成为了开元盛世的最后一名贤相。其风度、其远见卓识,被唐玄宗大加赏识。之后唐玄宗再任命宰相,总要拿张九龄和他们比较一番。而当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再逃亡的路上,想起自己当初没有采纳张九龄的建议而诛杀安禄山,后悔不迭,特地派人到张九龄的坟墓前纪念。

官宦世家 少有才名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另说仪凤三年即678年)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今广东新兴县南部)丞。

张九龄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9岁知属文,[2]13岁能写出好文章,时用书信干求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王方庆的赞叹,对鼓励他立下远大志向有积极作用。

崭露头角 任官唯贤

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登进士第。长安三年,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得阅张九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一见而厚遇之。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是很大的鼓舞。

神龙三年(707年),张九龄赴京应吏部试,才堪经邦科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神龙四年夏,奉使岭南,就便省亲。他当了几年秘书郎,得不到调迁,萌生归乡之念。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张九龄应试道侔伊吕科,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张九龄改任左拾遗。但是,张九龄与宰相姚崇的矛盾却越来越大。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执掌军国大权。张九龄在唐玄宗上台的第二年,就上书姚崇,提醒他“远谄躁,进纯厚”。姚崇复书嘉纳其言,在选官用人中消除过去缘亲是举的流弊,坚持以才取人,整顿吏治。

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于东宫举文学士,张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

开大庾岭

然而,意见并不总是一致,过了三年,开元四年(716年)秋,张九龄又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了姚崇不满,这年秋天,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

张九龄回到岭南,住了一年多时间。他并不闲居,而是想为家乡办点实事。甫到家中,便向朝廷状请开大庾岭路。张九龄出入岭南,也走过这必经之路,对大庾岭梅关“人苦峻极”的险阻深有感受。开元年间的唐王朝,经贞观以来近百年的励精图治,社会繁荣。岭南以沿海之利,海外贸易交通有了很大发展,广州已成为中外海上交通门户的大商港。在这种情况下,开凿梅关古道,改善南北交通显得非常迫切。张九龄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于是他自任开路主管,趁着农闲征集民夫,开始开凿工程。张九龄亲自到现场踏勘,缘磴道,披灌丛,不辞劳苦,指挥施工。古道修通后,全长十几公里,路宽近17米,路两旁遍植松树。路修成之后,张九龄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记述大庾岭开凿后,公私贩运“转输不以告劳,高深为之失险。于是乎鐻耳贯胸之类,珠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由于梅关古道的修通,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后人誉之为“古代的京广线”,不仅为唐代南北交通作出巨大贡献,而且造福子孙后代。宋代大量移民南下,大庾岭路对他们来说是最快捷便当的通衢大道。

张九龄居家时间,与曲江县尉王履震、韶州王司马来往密切,诗酒唱酬,结成知己。开元五年(717年)夏秋之间,他与王履震联袂来到广州,写下《与王六履震广州津亭晓望》诗。

为官之道重出官场 仕途波折

开元六年(718年)春,张九龄被召入京,返京时,王司马一直送到大庾岭上。到京后,因修大庚岭路有功,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张九龄的才学与能干渐为大家所认识。吏部考试选拔人才,他与右拾遗赵冬曦四次奉命参与评定等第,都能公允服人。开元七年,改任礼部员外郎,开元八年,又升迁司勋员外郎。

开元九年(721年),张说入拜宰相。张说对张九龄早寄以厚望,见他果然文才出众,又和自己同姓,便与他论谱叙辈,夸奖张九龄“后出词人之冠也”。靠张说的赏识和提拔,张九龄提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张九龄并不因为和张说关系密切而随声附和,他对张说的断然行事多有劝说,体现出办事公允和卓有预见。玄宗东巡泰山封禅,封禅之后有进阶行赏之事,张九龄因此提醒张说选择随行人员要注意选那些清流高品,以免引起非议。然而张说选定从行登山的官员,许多是官阶较低且己之所亲者,果然招致一片怨言。张说对玄宗所赏识的御史中丞宇文融奏事多压制不理,张九龄提醒他“不可不备”,张说没放在心上。

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他与张九龄同姓,(按年龄)排序结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张九龄很高兴(张说)了解自己,所以也(愿意)依傍跟从他。

开元十一年(723年),张九龄被任为中书舍人。

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末流却先被加官晋爵,(我)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的人会感到失望。现在制订草表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张说说:“事情已经定下来,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最终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没过多久,张说果真被宇文融弹劾,罢掉了知政事的官职,张九龄也改为太常少卿,不久调出京师担任冀州代理刺史。后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

唐朝宰相张九龄

阅读全文
以上是诗词之家为你收集整理的唐朝宰相张九龄简介 唐朝宰相张九龄全部内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相关文章
© 2024 诗词之家 shicizhijia.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